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1:20 点击次数:51
与其说金一南是一位将军,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学者。
从1972年开始,20岁的金一南投身于军旅生涯,在国家总体上没有战事的情况下,军队主抓的也是建设,金一南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,这也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。
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,他都能想到。
纵观他获得的各种奖项,如“杰出专业技术人才”、“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”、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等,便可看出,他始终在潜心研究战略方向的问题。
1998年一位美国将军到访,角落里的金一南一言不发,却憋了个大招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
金一南的父亲金如柏参加了红军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也是开国将军,担任过人民法院副院长兼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的职务。
从小接受到父亲教育的金一南,脑海中一直都有参军报国的想法。
不过,他参军的时候和父亲参军的时候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,自从抗美援朝战争打完,中国面对的只有“风险”,而很难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,特别是本土作战方面。
金一南年轻的时候,便看到了国际化的趋势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军队发展的重点便是“建设”,练出肌肉不一定要真的打架,最起码没人敢欺负。
在金一南写下的文章中,他就提到了刘伯承元帅对于干部的培养,“军事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基础教育,而是在于战争教育。”
在国内,他走遍了军中的各大单位,从国防大学到军委总部,从中央机关到省委省政府,甚至到重点高校和大型国企,这也让他的学问变得更加渊博。
2006年,他荣立二等功,后荣升少将军衔,他的人生后半程似乎注定要光芒四射,然而翻开他的履历,很多人惊讶地发现,他还有十年图书馆的经历。
那是1987年,金一南调入国防大学图书馆,这里是全军院校中馆史长、规模大的一家图书馆,藏书甚至逼近了一百三十万册,还有外面早已无法买到的各类报刊。
在这里,金一南宛若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当中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知识,这十年的辛劳,为他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充分的基础。
为了写下《狂飙歌》,他研读了三百多本专著,耗时一千多个日夜,整理了两百多万字的笔记,才终于完成。
不过,那个时候他学识已经非常渊博,很多时候甚至要坐“冷板凳”,因为在图书馆工作肯定是不能参加高等级学术会议的,他只好去借阅会议纪要观看。
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国外的军事,他从35岁起才开始学习英语,渐渐提升着自己的理论基础。
特别是美军基地、院校和训练中心,他都十分了解,由于频繁地收集美军的敏感信息,他也受到了美方部队的监测,甚至对他提出了警告。
以他的勤奋,足以成为一位出色的“图书馆学家”,然而历史还是将他推向了更高的舞台。
他写下了很多报告,详细介绍了美军的作战训练特点和动向,这些理论详实有据,引起了国防大学领导们的格外关注,多年的“卧薪尝胆”,机会来临的时候,他也正好能够抓住。
1998年,美国国防大学的校长切尔克特准备访华,那会关于美方高级官员的资料很少,就算有也都是人工整理出来的,在九八年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发达,所以想要“博弈”也不知道对方的“落子”,那些即将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咖也有点为难。
国防大学的校长也专门邀请了金一南前来,他当时的身份就是图书馆情报室的主任。
会上对于切尔克特这个人的研究非常少,其他同志主要从中美关系、国际问题、美国军事行动等方面展开了阐述,不过这些并不是校长想要的。
在大家商量着对策的时候,角落里名不见经传的金一南始终一言不发。
看所有人几乎没有讨论出来什么结果,便开口说话了。
他先是说到,切尔克特最近发表了3篇学术文章,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出了文章中的主要观点,然后竟像变魔术般的掏出了切尔克特的照片和资料,让所有人都惊愕不已。
他又接着说:“这是我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一些切尔克特近期发表的文章,题目和观点都还在上面。”
校长也示意他继续,于是金一南先生就详细讲述了关于切尔克特的经历和主要思想。
大家这才知道,这位美国将军的来头并不小。
此人曾经做过美国陆军的参谋长发言人,这个职位可不是在后方写写稿件这么简单,他相当于“办公室主任”,是有实权在手上的。
而海湾战争期间,他就是美军参联会鲍威尔的作战处长,那场战争让美国在世界再一次出了大名,这里面就有这位切尔克特的功劳。
那场战争,说白了能够下战争决定的只有四个人:美国总统布什、参联会主席鲍威尔、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,外加这个切尔克特。
在场的校领导被身旁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给彻底惊呆了,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,金一南竟然能准确汇报出所有信息,还能为各位专家提供跟切尔克特交流的思路,这种人才确实不可多得。
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料,国防大学为应对这次来访做足了准备,当切尔克特刚刚来到国防大学的那一天,幻灯机便准确地将他的头像打在了大屏幕上。
美军对于资料向来比较警备,他也并没有提前与中方交流过自己的信息,突然出现的头像,也让切尔克特有所诧异,看来中方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
前面的几年是金一南自己的努力,而让他真正实现蜕变的,或许也正是切尔克特带来的机遇,这场接待让在图书馆工作了多年的金一南名声大振,他也从图书馆员摇身一变成为学校教员。
这下一来,国防大学上下都没有人敢小瞧他了,各个院系都把他当成“香饽饽”,纷纷抢着要他,从此破格提拔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。
这对于他来说,则是一次更大的挑战。
要知道,35岁进入图书馆的他,出来的时候已经46岁了。
从此以后,金一南宛若一个攀爬上桅杆的瞭望者,总是能在平静的海面中发现巨大的威胁。
对外交往,中国要学会博弈
金一南真正厉害的地方,不在于他有多么了解国外的军事文化,而是能从发达国际的文化中汲取养料,随后服务于本国。
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,这一点金一南非常清楚。
他第二次声名大噪,是因为写下了一本名为《苦难辉煌》的著作。
这本书还原了中华民族曾经受过苦难,除了突出红色革命不畏困难的精神外,还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,这些细节并不是没有公布,其中的很多东西都埋没在图书馆当中了,金一南让它们再次闪耀出光芒。
可是,过去的战争,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形势了,如何在顺应时代趋势的前提下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预测和计划,金一南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在金一南看来,切尔克特这种看上去“藏在水底”的人,才最有可能掀起波澜,真正的研究,不能只研究总统怎么布局行事,而是要研究献言献计的每一个实权者,这样才不会遗漏信息。
那次的接待,只是研究外的“凑巧”之举。
现在大国的外交更像是一场场交易,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大家都希望整个世界能树立起“道义至上”的思维,可西方国家却有着自己的价值观,他们始终都在推崇着利益至上,不惜破坏别国的利益。
因此,美国跟中国“博弈”的时候,还有日、菲、韩、越等国家“动子”,我们“对弈”,要看到对方的“帅”,要要看住“卒”和“车”。
中国讲究“道义”,当然也要保证自己的利益,要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,也要有详细的斗争方法和手段。
国家的进步,需要创新,金一南早就看到了,还提出了“伪创新”概念。
他说:“《孙子兵法》历经千年不移,但推动军事理论变化的却是技术,包括航海、航空、计算机技术等,所谓的创新,一定是技术层面上的变革。”
其实切尔克特将军来到中国访问,就是一场“对弈”,如果在交流前不能提前收集好对方的资料,那么对方在明,我方在暗,要知道,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刚刚算是起步,而美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。
只有了解对方的“出招模式”,在“对弈”的时候才有无限的底气。
后来,金一南将军已经很少去图书馆找资料了,因为数字资源已经非常充分,他的时间也渐渐紧张了起来,不过始终他始终没有忘记创新,也在不断教育同学们创新的“基础”是什么。
上一篇:香港一男子涉嫌“明知而发布具煽动意图的刊物”罪被捕
下一篇:侨银股份(002973)2月5日主力资金净卖出1092.66万元
